大山里的“背包客” -新华网
贵州频道 返回首页
>>正文

大山里的“背包客”

2024-04-08 10:39:58  来源:贵州日报

  贵州1:5万土地坳幅矿产地质调查项目团队野外踏勘。

  4月1日傍晚,夕阳缓缓坠下,距铜仁市德江县城几十公里外的乡村渐渐被夜色笼罩起来。县道旁的一栋民房却灯火通明,屋内不时传出阵阵热烈的讨论声。

  这栋民房正是贵州1:5万土地坳幅矿产地质调查项目驻地。

  “针对重点工作区域,我们要提高调查密度,适度延长调查停留时间。”说话的是一名身材高瘦的年轻男子,他是省地质调查院矿产地质调查三所所长、高级工程师邓旭升。

  3月底,邓旭升所在的团队把工作生活所需的“家当”从上一个项目搬迁到这里。

  “民房是我们租下的,未来两年就是新的‘根据地’了。”邓旭升告诉记者,由于地质调查工作长期在野外作业,交通不便,因此项目在哪里,人就住在哪里,直至项目收尾为止,团队才会搬去下一个项目实施点,大家都调侃自己是“背包客”。

  一楼是食堂,二楼几张简单的床便是宿舍,三楼是办公区。一间不大的会议室,墙上悬挂着一幅崭新的项目调查区工作推进计划表,上面清晰地标注着每项工作的完成时间节点。

  邓旭升介绍,该项目是2024年贵州省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项目,需要在两年时间内完成450余平方公里范围内的矿产资源调查工作,以萤石、重晶石为主攻矿种,兼顾铝土矿、锂矿、汞矿等矿种,揭示区域内成矿规律、评价资源潜力,目标是提交可供普查的找矿靶区1处以及为未来“第二找矿空间”找矿提供基础支撑。

  矿产地质调查工作既是脑力活,更是体力活。矿调工作中最苦的是地质填图,通常大早出发,忙到天黑才返回驻地。

  除了地质锤、罗盘、放大镜“三大件”,在矿调队员的背包里,还有野外地质记录簿、掌上机、稀盐酸以及饼干等其他物品,这些是进行野外工作必备的基本物资。

  “即使是地图上短短的数公里,由于徒步穿越复杂地形,实则需要走上很远的路程。”技术员王文明说,每天野外调查结束后,大家回到驻地简单洗漱、吃饭后,就要整理当天的调查数据,常常忙到深夜才能躺下休息。

  在项目驻地一楼展柜上,整齐地摆放着队员带回的各种矿石样品。“这里的每一块石头都有它自己的生长方向和纹理。”举起手中的石头,邓旭升看得津津有味。

  项目的技术骨干,大多数人像邓旭升一样是“85后”,一个月难得回一次家,“顾不上家”是他们对家人的深深愧疚。常年在寂静的大山里,工作艰苦,生活枯燥。但在地质工作者眼里,耐得住寂寞,便会发现其中的无尽趣味。

  邓旭升回忆,2021年夏天参与黔北页岩气勘探实践项目时,他对钻井岩心进行编录,通过仔细观察,意外发现了具有一定厚度的含铝岩系。系统采样测试分析结果显示,岩层中含有高度富集的锂元素,并在学术期刊上提出了铝土岩型锂资源找矿的方向。最终在该地区提交全省首个可供勘查的锂资源找矿靶区——桐梓县狮溪锂资源找矿靶区,并由自然资源部门正式挂牌出让,实现了找矿成果向商业勘查的快速转化。

  参加工作10年来,经过一个个大小项目的实践锻炼和理论知识的持续积累,邓旭升不仅获得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理学博士学位,还成为省地质调查院最年轻的技术骨干之一。

  在省地质调查院,除了邓旭升这样的年轻技术员,还有长期坚持战斗在一线的老技术员。

  今年54岁的熊兴国是省地质调查院副总工程师,依然还坚持每天和团队里的年轻人一起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并乐在其中。

  “穿上一身登山服,背着设备跑起来比年轻人还快,腿脚利索得很!”说起熊兴国,同事们佩服地说。

  多年前,熊兴国参与“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项目,在无人区搭帐篷、用身体丈量雪域高原,甚至得了雪盲症差点失明的经历,在省地质调查院广为流传。

  “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项目获得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的同时,熊兴国等不少贵州地质工作者也获得了项目先进个人荣誉。

  在熊兴国看来,幽静的山林、辽阔的草原、磅礴的大山,不仅是短暂的旅途,也是自己终生奋斗的事业。

  一代代地质调查人艰苦奋斗,薪火相传,让一群群年轻地质工作者矢志不渝奔跑在探秘地球的征途上。

  矿产资源是工业生产不可或缺的“粮食”和“血液”。作为拥有地质、物探、化探、遥感、岩矿鉴定等专业技术的高素质队伍,省地质调查院全力以赴参与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为找矿提供大量基础性、公益性地质服务。

  省地质调查院副院长胡从亮介绍,近年来,省地质调查院团队走遍贵州大地,累计新开和实施了近1万平方公里的矿产地质调查工作。承担的省新一轮找矿突破2022至2023两个年度五片区矿调项目,提交了一批铝土矿、萤石矿、锂资源等找矿靶区,新发现各类矿(化)点百余处,支撑了近10家地勘单位矿产普查项目的策划、立项和实施。

  今年,该院承担了“贵州省未利用矿区调查评价项目”和“部分战略性矿产共伴生、低品位资源再评价项目”,将持续助力贵州“富矿精开”取得新突破、新成效。(记者 金秋时)

[责任编辑:刘昌馀 吴雨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