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艺-新华网
贵州频道 返回首页
>>正文

守艺

2024-06-01 10:36:10  来源:贵州日报

  缝制一张绣片,要用到成千上万根纤细的锡条,王亨石正一点点将锡丝牢牢嵌入蓝染绣片上。

  从拿起一针一线学习锡绣技艺,到成长为一名工艺大师,王亨石坚守了30年。

  用剪刀沿着一片轻薄的锡片边缘,剪下一条纤细的锡丝,沿着蓝染绣片上预制的图案,一点点将锡丝牢牢嵌入其中……

  在剑河县仰阿莎温泉小镇的苗族锡绣文化传承工作坊里,苗族服饰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王亨石,专注于这全世界独一份的刺绣技艺。

  苗族锡绣,世界上唯一的金属绣,距今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制作工艺十分复杂和精巧,目前只存在于剑河县境内。2006年,剑河苗族锡绣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我做的这件苗族锡绣衣服已经送到巴黎去参加中国艺术大展了,可是有一对夫妻上门一定要订购收藏,说关注我很久了!”王亨石乐呵呵地分享着最近的喜事儿。

  从纺线、织布、染色、刺绣,到最终完成一件苗族锡绣衣服,需要两年时间。从拿起一针一线学习锡绣技艺,到成长为一名工艺大师,这条传承之路,王亨石坚守了30年。

  在苗寨里长大的王亨石,从小便对寨子里姑娘身上独特的苗衣产生了兴趣,立志要做出最漂亮的锡绣。她四处向长辈学习请教,绣坏了再拆,拆了再绣。日复一日,她的刺绣手艺在寨子里数一数二,古老的锡绣在她的手上散发出勃勃生机。

  “这些传统图案有十几种,代表山脊、河沟、人,这个一支连着一支的,是代表我们一个个家庭乃至社会互相连接在一起、和谐共处。”王亨石说,绣片上的传统纹样,传达着苗族人的精神世界和迁徙繁衍历史。

  2022年,贵州省妇联和省民宗委共同选树100名技艺精湛、带动力强的妇女技能人才,颁发“最美贵州绣娘”称号,王亨石位列其中。为了更好地把锡绣技艺和文化推广出去,王亨石开始了她从手艺人到守艺人的“跨界”。

  牵手国际知名设计师,作品屡屡登上各大时尚舞台,吸粉无数;到高校授课,每年培训学生上千名,让民族手工艺在大学校园得到了传承和发扬;在央视舞台上展现贵州非遗之美;积极参与国家和省州组织的各项文化交流,让锡绣文化走进大众视野……

  王亨石用努力和执着,让原本逐渐被遗忘的古老技艺焕发出生命的光芒,不仅让苗族锡绣技艺和锡绣服饰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也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这项美丽的文化遗产。

  据了解,贵州约有16万妇女特色手工从业者,仅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就有刺绣、蜡染等手工基地465个,绣娘4万余名。

  “不能让我们的好手艺埋没在深山里,要在传承中创新,守艺的同时适应时代。”王亨石说,她将锡绣与现代化结合,做出样式上的改良,成为时尚单品,除了在国内销售外,还远销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地。

  从手艺人到守艺人,王亨石不仅能指尖生“花”,还编织出了非遗文化的一片“璀璨星河”。(剑河县融媒体中心 彭云美 杨家孟 吴昌连)

[责任编辑:王雪松 黄勇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