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净山航拍图。
梵净山,是世界自然遗产地、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成员、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其总面积775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97%,繁衍着7925种野生动植物。被誉为地球同纬度唯一“绿宝石”“中国十大避暑名山”“天然氧吧”“养生天堂”和地球的“动植物基因库”。这些靓丽名片的背后,离不开像李久华这样的护林员们数十年如一日的长期坚守和辛勤付出。
在野外开展巡护巡查工作。
李久华,59岁,自进入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从事护林相关工作以来,已有22年。这22年里,李久华走遍了管护区内的每一条河、每一座山、每一片林,见过成群结队的黔金丝猴、遇过形单影只的亚洲黑熊;既有感慨满目苍翠千重绿的成就感,也曾与不法分子狭路相逢、斗智斗勇。
2023年10月25日,林管员在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外巡护。(李铭亨 摄)
扎根立志守深山
2002年,李久华进入梵净山管理局冷家坝管理站成为了一名护林员,从那时候起,他就下决心要当好一个守山人。
然而,那时候的管理站地处偏远,道路不通,条件十分艰苦,面对一眼望不到头的原始森林和星星点点的村居,在缺乏通讯信号的情况下,李久华能够依靠的是不知疲倦的双腿、对周围情况的了然于胸和守护好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的朴素信念。
守山不易,为了更快进入角色,他勤学好问,在闲暇时间认真学习法律法规、林业知识和野外实用技能,很快掌握了护林工作的规律和要求,逐步成为一名优秀的护林人员,从此便长年奋战在护林工作一线,积极开展防火、巡山、护林等工作。管理区的地形地貌、资源状况、村情民意他也了如指掌、铭记于心。
李久华在开展森林防火巡护检查及宣传引导。
只此青绿放心间
护林员的工作,森林防火是重中之重,简单概括为十二个字——“看住山、管住火、盯住人、守好坟”。
因为责任区面积大、战线长、人口多、人员杂,他经常要深入辖区开展巡护巡查。一部摩托车、一根长棍、一个喇叭、一本巡护手册组成他工作的缩影。
李久华负责管护6000多亩林地,防火关键期,每天清晨他就开始在森林和村庄间穿梭奔忙。一次次进村入户宣传政策法规、一声声提醒预防森林火灾、一步步翻山越岭巡护巡查,每天两次,平均每天要走上十多公里。
“别人在过节,我们在过关。”每逢节假日来临,护林员们都要打起十二万分的精神,迎接一次次的考验。寒来暑往,年复一年,总能看见他巡护的身影,片区的每一寸土地,都留下了他坚实的足迹。
22年来,他的责任区从未发生森林火灾,真正做到了森林防灭火工作零遗漏、零失管、零失守。
梵净山开展巡护的护林员。(李铭亨 摄)
一枝一叶总关情
梵净山栖息着7925种野生动植物,具有独特的生物多样性,是黔金丝猴等珍稀动植物的栖息地。因此吸引了一批批的专家学者前来开展科研工作。因熟悉情况、素质过硬,协助科研人员做好保护区科研监测、资源调查、森林病虫害防治等也成了李久华的重要工作。岩高坪是监测观察黔金丝猴繁育的最佳地点,在多次被派往岩高坪监测站驻站,协助开展黔金丝猴科研监测和纪录片拍摄的过程中,得到了各级领导和专家的肯定。今年初,从野外救护回一只黔金丝猴幼猴,就有他的努力。巡山护林工作看似简单平常,却面临诸多挑战,甚至面临着生命威胁。茫茫森林,很多地方没有通讯信号。风餐露宿、爬冰卧雪、蚊虫叮咬是家常便饭,尤其是夏季温度升高,五步蛇等毒蛇出没,李久华却平淡的说:“在保护区工作这么多年,它们早就跟我混熟了,不怕得。”
李久华在野外安装红外相机。
除了林区蛇虫猛兽的威胁,还有与不法分子的狭路相逢。在一次追捕盗猎分子途中,面对对方的恐吓和利刃威胁,李久华和同事们毫不退缩、奋起搏斗,最终化险为夷,成功制服了偷猎者。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当再忆起这些经历,李久华总是笑着说,当时什么也没想,也没感到害怕,只知道要阻止他们,不能让他们在保护区内“作恶”。他虽然说的轻描淡写,但我们都知道是长期在奋战在保护一线积累的野外工作经验所散发出的自信,更饱含着他对保护梵净山这份工作的热爱与奉献。
2023年10月25日,林管员在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外巡护。(李铭亨 摄)
22年的守护与奉献,李久华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多次被梵净山管理局评为最美护林员,真切展示了“绿水青山”守护者和践行者的责任和担当。支撑他这样年复一年的坚守,是对于守山护林责任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梵净山水最质朴的感情。“守护好梵净山的绿水青山和生态环境,需要一代代人的努力。”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