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贵州民族大学南校区礼堂内座无虚席,掌声雷动。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艺术人才培训资助项目《侗族大歌表演与创作人才培训》结项汇报演出圆满落下帷幕。此次演出不仅汇集了学员们集中培训四十天的辛勤成果,更是一场对侗族大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的深情致敬。
贵州民族大学南校区礼堂演出现场
第一篇章·古韵传承
演出在第一篇章“古韵传承”中缓缓启幕。舞台上,学员们身着美丽的侗族服饰,宛如从历史长河中走来的精灵,用她们清澈嘹亮的嗓音,唱响了一曲曲经典的侗族大歌。这些无伴奏、多声部的天籁之音,穿越时空的界限,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神秘与和谐的古老世界。
开场歌曲《传承》,项目负责人吴文梅副教授与学员们邀请了今年已经八十岁高龄的国家级侗族大歌传承人吴品仙与八岁的侗族小朋友李睿涵共同演唱侗族大歌,在舞台上老中青少的演唱,展现了侗族大歌口口相授代代相传的传承模式。
侗族大歌《传承》视频
随后,《初学琵琶未成师》《初见》《歌唱心声话情谊》等经典侗族民歌相继上演,其独特的无伴奏、多声部合唱形式,展现了侗族人民对自然、生活及爱情的深情厚谊,让观众仿佛置身于侗乡的青山绿水之间,感受那份来自远古的和谐与美好。歌声中,侗族人民的智慧与情感得以完美展现,表达了侗族人民对生命的敬畏与对生活的热爱,让人不禁为之沉醉。
侗族琵琶歌《初学琵琶未成师》
第二篇章·侗韵新歌
在第二篇章中,学员们将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创新巧妙融合尝试,创作出一系列充满创新精神的侗族大歌作品。学员们不仅保留了侗族大歌的原汁原味,更融入了现代音乐元素,通过巧妙的编曲、多样的乐器以及现代舞台表现形式,让古老的侗族大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歌曲《布谷随想》以清新悦耳的侗笛声开场,钢琴配合清脆的女声瞬间将观众带入了微风拂动的春日林间,布谷鸟儿在枝头跳跃,鸣出春天的声音。作品主题以最具代表性的侗族声音大歌《布谷催春》首乐句为动机发展而成,为变奏曲式。作品运用了装饰变奏、卡农变奏等创作手法,对节拍、速度、调式调性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变化重复。同时保留了声音大歌中的拟声衬腔元素以及歌词短而精的特点。创作者艾斯希望通过声乐与器乐间的呼应与碰撞,呈现布谷鸟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以探寻声乐角色的更多可能性。
歌曲《布谷随想》(新创作品)视频
《琵琶声声》以侗族大歌、晚寨琵琶歌、巨洞琵琶歌为灵魂,舞者们以曼妙身姿轻盈地穿梭于舞台,流淌出琵琶歌的悠扬旋律,引领观众穿越至鼓楼下的梦幻之境。
舞蹈《琵琶声声》视频
《美丽的侗乡》通过合唱的形式,描绘了侗乡日新月异的美丽发展图景,表达了侗乡人民对家乡的热爱与建设家乡的豪情壮志。
合唱《美丽的侗乡》视频
此外,新编侗戏《国家艺术基金铸民族文化辉煌》、钢琴组曲《侗寨风情》、歌曲《侗听风雨桥》《情醉侗乡》以及情景音乐《五块布》等作品也纷纷亮相。情景音乐《五块布》以侗族女性的一生为缩影,提取色彩多样、形态丰富的“嘎老al laox”(大歌)和侗族其他音乐,以实验戏剧的形式,融合侗族大歌、侗语儿歌、侗族情歌、乡土民谣音乐等,将侗族局内与局外的视角并呈,并结合多媒体视觉艺术展现侗族古语魅力和侗族千年的文化精神。
情景音乐《五块布》(新创作品)视频
这次结项演出的作品不仅保留了侗族大歌的精髓,更融入了现代音乐元素与舞台表现形式,让古老的侗族大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与时代感,令人耳目一新。学员们的创新作品不仅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也赢得了线上观众的持续点赞,点赞次数达4.2万。
项目负责人吴文梅副教授与全体演员
虽然结项汇报演出圆满结束,但学员们的侗族大歌学习之旅并未止步。根据培训安排,他们将在接下来的十天里,投入到有关侗族大歌的论文撰写中。这不仅是对四十天集中培训成果的一次系统总结,更是对侗族文化传承理论知识的一次完善和补充。学员们将通过深入研究侗族大歌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传承方式等方面,为侗族文化的理论体系添砖加瓦。该项目负责人、贵州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副教授吴文梅介绍:“项目自6月3日开班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因此也创下了‘三个第一’,即第一次以国家层面培养侗族大歌的唱演与创作人才、第一次以规模最大的专家师资团队进行现场授课、第一次以不同民族学员与侗族大歌国家级传承人同台演唱侗族大歌,展现了老中青少的侗族大歌传承模式。”
此次结项演出的圆满成功,标志着该项目在侗族大歌表演与创作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它不仅为学员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交流学习的平台,更是对侗族大歌传承与创新的一次有力推动。(摄制:杨岳洋 陈启军 梁龙 撰文:钟天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