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赋能 文旅产业向“新”而进-新华网
贵州频道 返回首页
>>正文

以“数”赋能 文旅产业向“新”而进

2024-09-07 08:51:07  来源:贵州日报

  安顺黄果树旅游区内,“夜游黄果树”项目每天吸引大量客流,天瀑灵韵大型穹顶天幕光影艺术演出近日开启试运营;

  贵阳“红飘带”长征数字科技艺术馆,通过全息影像技术再现红军长征,让观众身临其境地体验长征的壮举;

  黔东南州不断借助网络传播,持续进行“村BA”“村超”的热度接力……

  在贵州各地,以“数字+文旅”融合的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正成为火热的文旅消费新热点。刚刚过去的暑期旅游旺季,频频出圈的贵州,屡次跻身国内热门各类避暑旅游榜单前列。今年上半年,全省累计接待游客、旅游总收入分别同比增长9.6%和12.4%,一波波火爆数据的背后是以互联网、数字技术赋能全省文旅产业带来的叠加效应。

  大数据赋能,满足文旅新需求

  8月28日,在2024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贵州旅游 一码游贵州”新平台上线。此次发布新平台,紧紧围绕“以用户为中心、简便易用”的核心宗旨,在原有版本基础上全面升级,打造一套数字化、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贵州“智慧文旅产业生态平台”,构建起连接贵州丰富文旅资源与广大游客的重要桥梁。

  “自2020年‘一码游贵州’平台上线以来,平台屡次更新迭代,以数字化形式全面整合旅游信息、旅游建议等资源,让游客在移动终端上实现旅游六要素一机通办。”平台运营负责人介绍,此次更新囊括了关于贵州“吃、住、行、游、购、娱”6大功能板块,从界面设计、产品布局到预订流程,都将为用户带来丝滑的操作体验。

  对于加快优秀文化和旅游资源的数字化转化和开发,贵州的谋划不仅于此。为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繁荣发展,贵州持续用大数据赋能文旅产业资源,培育了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和旅游品牌,进一步丰富和延伸了数字化文旅的内涵和外延。

  “我们启动了‘贵州省乡村旅游综合管理平台’的数字化运营服务项目,以提升乡村旅游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完成90%的4A级以上景区视频监控接入,支撑景区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和应急调度;还组织开展了智慧旅游案例征集工作,评选出如遵义智慧旅游云系统、贵州茶寿山智慧旅游项目等案例,将这些案例逐步向当地A级旅游景区覆盖,助力景区降本增效和加快数字化转型。”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新业态涌现,给予游客新体验

  乘坐飞机来到贵州,临近贵阳时透过舷窗,可看见一座红色的巨型建筑似飘带一般逶迤铺展在青山绿水间,这就是位于贵阳市双龙航空港经济区的“红飘带”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同时也是全国首个以长征为主题的全域行浸式数字体验馆。

  “艺术与科技的巧妙结合,让整个长征的壮阔景象跃然眼前,非常震撼。”这是许多游客初次参观完“红飘带”的感受。作为当下贵州火热的新晋红色旅游打卡地,“红飘带”凭借“红色文化+科技呈现”屡次出圈,被中央媒体誉为“打开多彩贵州之旅的第一站”。

  据了解,“红飘带”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主要由两大内容组成,一是集合了AI虚拟交互、全息影像、全维度机械运动、虚拟现实技术、三维声场等最新科技手段的《红飘带·伟大征程》演出,用数字化全景再现长征之路;二是贵州首个8K电影级巨型LED球幕飞行影院的首演剧目,观众在飞行影院可全方位、全视角、全景领略贵州大美风光,犹如亲身飞行于多彩贵州壮美山河之上的《红飘带·多彩飞越》。

  数据显示,自2023年10月22日试运营以来,“红飘带”至今累计接待游客超60万人次。其中,《红飘带·伟大征程》演出800余场,《红飘带·多彩飞越》演出4000余场。今年7月以来,已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

  “我们用科技化、数字化、智能化的表达方式,让红色文化能够年轻化、时代化,让新生一代更能够融入其中。”贵州省文化旅游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宗文说,以“科技+文旅”为媒介的全域行浸式数字演艺新业态,在全息影像构建的时空中,生动述说长征故事,给予不少年轻游客新观感、新体验。

  新动能激发,展现产业新活力

  入夜,走进安顺市黄果树大瀑布景区,天为幕、山为屏、水为台,光影璀璨的梦幻感扑面而来,“夜游黄果树”项目把流光溢彩的演艺与水光天色的自然风光交融,令游客发出阵阵惊叹。

  7月初,贵州首个裸眼3D沉浸式文化演艺《原族贵州》上演,该演艺由贵州原族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打造,涵盖穿越宇宙星空,飞越平塘天眼、万峰林、羊皮洞、二十四道拐、化屋基等多个景点,采用“虚拟+现实”的数字技术展示多彩贵州的生态美、人文美和科技美。

  除了通过智慧化、数字化创造创新文旅新场景之外,贵州也将数字化保护深度运用到革命历史遗迹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版权保护、公共文化服务场馆数字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方面,通过一系列前沿的数字化举措,为文物、非遗、图书等穿上数字科技的“铠甲”。

  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对馆藏70件文物进行三维扫描,对30件文物进行二维扫描,对全馆400个站点进行720全景图像采集,运用云端新技术让游客只需指尖轻触“扫一扫”,即可“云享”红色资源。

  “通过技术革新,将现代纺织刺绣技术和非遗苗绣技艺进行结合,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黔东南州施秉县舞水云台公司董事长龙禄颖说,采用先进的数字化连线技术,把苗绣通过视觉识别变成数字图像,进行数据库收集与管理,设备实现云上操作,提高生产效率,每天的产量提升到原来的60倍,成本大幅降低。(记者 陈江南)

[责任编辑:刘昌馀 黄勇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