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坪村,位于贵州省遵义市凤冈县进化镇,全村共有600余户人家,人口3000余人,由于距离城镇较远,交通不便,也没有什么经济优势,曾经是出了名的“穷旮旯”。
阳春布德泽,“硬化路”修到家门口
2016年,脱贫攻坚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熊坪村也沐浴到这一场春雨,曾经进村的主干道还是烟草行业补贴修建的泥石路,哪怕是开车进村,也是晴天一身灰,雨天满身泥。脱贫攻坚项目把通村路、通组路、入户路按照窄变宽、弯改直的需求进行了普遍硬化,为了方便村民开展农事操作,政府千方百计集资修建了如蜘蛛网状斑纵横交替的田间作业便道,公路四通八达,为村民出行和熊坪村农村经济产业发展铺垫了致富的快车道。
熊坪村一角
村民赵忠正说:“以前我们种地主要靠肩挑背驮,劳动强度大,一天还干不了多少活儿,做啥都挣不到钱,日子过得很艰苦,家里留不住人,寨子上大把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去了,剩下我们这些半老头儿些留守村子,平常除了种几块地,带带孙子,脑壳想痛了也想不出好的致富门路来,大家都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凑合着过日子。现在水泥路都修到了田间地头,直接可以把农用三轮车开到田坎上,干起活来又快又轻松,老年人都可以抵得上一个壮劳力了。”
烤烟种满地,“好产业”成就富裕村
要想富,先修路,可是道路修好了,靠什么来致富成为困扰当地村民的一个难题。贵州地貌大都是以山地丘陵为主,“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就是贵州最好的写照,土地承包后分摊给每家的土地也不多,村民仅靠种植水稻、玉米、辣椒、红薯、土豆这些常规农作物,产量虽然不错,但市场价格不稳定,批量出售给当地的商贩又卖不上价。如果拉到城里去零卖,就算一天能卖上500斤,除去人工成本和运输费、生活费等,也就所剩无几了,只能勉强维持生计,村民们一年下来根本攒不了什么钱,更别说有什么积蓄了,寨子上总是感觉缺点什么,除了偶尔有些鸡鸣狗叫鸟啼之类的声音外,长年一片沉寂,显得尤为冷清。
改革开放后,烤烟产业入驻凤冈,逐步站稳脚跟,最终成为了凤冈县30多年以来的支柱产业,为稳定县域经济增长、促进财税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稳定群众收入,夯实基础建设、改善人民生活提供了有力保障。烤烟种植属于计划经济,合同收购,价格稳定,同时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整个生产环节用工量大,烟农既能致富,还能带动当地剩余劳动力就业,非常适合贵州山地丘陵种植。在发展烤烟产业的过程中,熊坪村的地理条件非常符合烟叶种植的气候生态需求,通过烟草部门、政府的逐步引导,烤烟产业在熊坪村得到了不断发展、稳定和壮大。
“种植烤烟需要合适的土地,土壤肥力要适中,既要能保水保肥,还要透气性好,咋们熊坪村这片土地刚好符合这些条件,既能抗旱,又能抗涝,还能抗病,其他区域种植烤烟一般都需要轮作,这里的土地年年种烟都没有病害,生产出来的烟叶品质特别好,厂家喜欢,也算是一块产烟的宝地了。”村民郭明义说。
通过不断优化和发展,熊坪村常年种烟农户始终保持在120户左右,是远近闻名的“烤烟专业村”,也是全县有名的小康村。有了稳定的产业和收入来源,村民们的业余生活也开始丰富起来了,熊坪村就有这样一位“网红”烟农,干活儿的同时时常不忘拍抖音,粉丝达2万余人,获赞30余万,生活过得多姿多彩,他就是当地“网红烟农”谭读祥。
谭读祥的快乐时光
“我是一个快乐的烟农,当然,快乐也要来自于收获,以前包里没钱的时候还是比较愁的。自从种植烤烟以来,银行卡上的余额才开始逐渐增加,我每年种植烤烟30多亩,除了农忙季节请点小工,平时都是两口子自己动手,种植成本不高,一年下来收入可观,以前的重体力活现在都换成了机械操作,也不算辛苦,在农村花销少,还自由,比外出务工强。”谭读祥露出开心的笑容介绍到。
熊坪村依托得天独厚的土地优势和产业支撑,因此留住了很多青壮年在家种烟,至今还保留了为数不多的村级小学,在校学生120余人,这里的留守儿童和老人很少。
政企同心干,“大服务”夯实硬基础
种植烤烟的地方都流行着这么一句话,烤烟全靠“烤”,烤好是个宝,烤不好是根草,要把鲜烟叶烤干、烤香、烤黄、烤亮、烤软。除了需要过硬的调制技术外,还需要大量的密集烤房和智能烘烤设施设备。近5年,行业、政府在熊坪村至少投入600万元以上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烟基路、沟渠、烤房、智能烘烤设备遍布在熊坪村的每一个寨子。为了保障粮食安全及土地循环利用的长效性,政府、烟草部门通过合理规划,每年针对耕灌条件较好的烟田拿一部分出来种植水稻、油菜和玉米,通过“水稻+油菜+烤烟”和“玉米+蔬菜+烤烟”一年一轮作的模式进行配套种植,既保证了粮食安全,又保障了村民的经济收入来源,粮烟轮作在熊坪村得到了有效的推广和落实,产业发展的硬件基础也相应得到了巩固。
连续20多年,熊坪村的烤烟种植规模、种植主体、烟叶结构、均价始终居于全县、全市前列。由于该村土壤质地优越,光照充足,小生态环境好,是典型的贵州山地蜜甜香型烟叶的核心烟区,现在已连续20余年被上海烟草集团列为中华原料的核心基地,各类行业先进技术、科研项目如雨后春笋般落地在这里,先后到这里观摩交流的政要、客商不计其数。这无疑给熊坪村的烤烟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心针,村民们有了荣誉,更有了动力,钱袋子也鼓起来了。家家户户住洋房,开轿车。村民们的穿着打扮、精神面貌一改往日捉襟见肘、萎靡不振的现象,现在个个精神抖擞,干劲十足,谈笑风生,整个寨子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和谐繁荣的新农村气息。
熊坪村生物质燃料烤房群
说到底,是烤烟让这里变成了政府、企业、村民的“聚宝盆”。(王启均 王凤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