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平台是聚集科技创新资源、提供科技创新服务、促进科技创新活动的载体。贵州按照“新建布局一批、优化提升一批、整合重组一批、调整淘汰一批”的思路,统筹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汇聚人才、资金、设备、技术等创新要素,贵州培育建设国家实验室及其分中心,做强国家重点实验室,提升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发展水平,为科研人员和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搭建技术转移和产业化的桥梁,为人才提供交流、合作和成长的平台;围绕产业需求,开展技术创新和服务,打造科技创新平台“特战队”构建创新矩阵。
贵州医科大学省部共建药用植物功效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贵州医科大学提供)
科技支撑 服务战略需求
“矿产勘查已由近地表向大于1000米的地球深部拓展,与以往相比发现矿的难度激增,如何实现关键矿产的高效预测和勘查,已成为面向关键矿产国家重大需求亟待解决的科技问题。”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毕献武说。
2009年8月,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圆满完成建设任务,正式通过科技部组织的建设验收,主要任务是面向国家对矿产资源的重大需求和国际地球科学前沿,开展成矿理论和找矿预测方法的创新性研究,为矿产资源的高效寻找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贵州优势矿产共伴生资源多,例如磷矿中伴生稀土,铅锌矿中伴生镉、锗等元素,铝土矿中伴生锂、稀土、镓等元素,综合利用潜力巨大,但存在难示踪、难辨识、难分离等问题。”毕献武说。
为此,实验室创新关键矿产成矿和找矿预测方法体系,攻关关键元素赋存状态和选冶技术,促进矿产资源清洁高效利用,努力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换取最大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目前,实验室配备大型设备50多台套,设备总价值约2亿元,已成为全国矿产资源领域仪器设备最齐全、最先进的实验室之一。大型仪器设备除满足实验室的研究工作外,还服务于国内外众多科研院所、高校和地方单位等,作为公共研究平台发挥重要作用。
记者从省科技厅了解到,贵州将按照“六大产业基地”和“富矿精开”等需求,在能源、矿产资源选冶利用和新材料、大数据、电子元器件、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制造等重点领域培育建设贵州省实验室,形成全国重点实验室后备力量。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张凌 摄
人才引领 助力产业发展
“草地贪夜蛾等恶性入侵生物的冲击、病虫草害抗药性的持续上升,粮食安全正面临着严峻的形势。”贵州大学绿色农药全国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吴剑介绍,农药是防控有害生物最经济有效的手段,每年防治挽回粮食产量损失2800亿斤。
2022年11月,贵州大学联合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在绿色农药与农业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和3个农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优化组建绿色农药全国重点实验室,形成了一支院士领衔、40余名国家级人才组成科研创新团队。
“实验室的建立,为贵州提供了一个高水准的科研平台。通过实验室开放实验教学等活动,学生们能够参与到前沿的科研项目中,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吴剑说,绿色农药的研发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实验室致力于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农药学、化学、生物学等领域专业人才,为相关产业发展输送了新鲜血液,为解决复杂的农业问题提供了综合性的解决方案。
实验室创新的毒氟磷在全国推广应用,实现年销售突破1亿元,成为对抗水稻和蔬菜病毒病害的主导产品;
三唑磺草酮成为我国销售额最大的自主创制除草剂,近3年销售收入14亿元,累计推广超亿亩次,农业增收150亿元;
创新氟砜草胺、氟氯氨草酯、氟草啶等绿色农药新品种,有望成为草甘膦、百草枯等高抗性、高毒性传统除草剂的替代品种;创新香草硫缩病醚和异唑虫嘧啶,有望成为解决我国蔬菜病毒病害、抗性稻飞虱等病虫害的绿色农药新品种。
依托人才引领,实验室持续开展一系列绿色农药创新和高效利用,破解了原创性农药结构、分子靶标和新品种的“卡脖子”问题。
创新提升 促进成果转化
“作为贵州首个依托地方高校建设和贵州医药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我们密切围绕国家和贵州中药民族药资源高效开发利用的重大需求,积极承担国家和区域重大科研任务,致力于关键技术攻关。”贵州医科大学民族药与中药开发应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郑林说。
据了解,2016年12月获批建设运行的贵州医科大学省部共建药用植物功效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2022年4月通过科技部验收。
立足于西南喀斯特地区特色药用资源和独具特色的苗医药资源,实验室完成30余个中药民族药新药研发和40余个苗药独家品种地标升国标及深度开发工作,助推贵州苗药成为全国销售额最大的民族药。
“新药研发是医药产业中的关键环节。聚焦产业发展薄弱环节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协同培养科技人才,更好地促进产学研融通创新,才能推动科技成果更快转化应用。”郑林介绍。
实验室与贵州益佰、神奇、新天、同济堂、威门、信邦等60多家制药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实现成果转化30项,1000万元级以上成果转化3项。通过产学研合作完成了骨康胶囊、舒眠胶囊、热淋清颗粒等16个名优中药民族药品种的技术提升与深度开发,打造了一批全国知名的“黔药”品牌,带动我省医药产业新增经济效益136亿元。(记者 张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