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砂、碎石、搅拌、下料、装车、过磅……走进贵州兴达兴建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贵州兴达兴)的生产车间,只见现代化的流水线高速运转,一整套的混凝土生产过程,两名工人点击鼠标就可轻松完成。
“由于过去行业准入门槛较低,管理方式相对粗放,企业存在生产方式较落后、产能过剩等问题。”贵州兴达兴总经理倪文刚介绍,自从公司的智能化平台投入使用后,不仅改变了生产方式,还节省了人力成本,助力企业实现绿色高效发展。
倪文刚所说的智能化平台,是指贵州兴达兴依托贵阳大数据发展优势,打造出的“砼智造——高性能混凝土大数据云平台”。
该平台汇聚了砼行业机理模型,通过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以全封闭式生产,实现原材料、生产、运输、施工全过程实时数据采集、监测、分析和综合集成应用,为混凝土全产业链智能制造生态、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监测、供应链协同等提供了整体解决方案,助力传统混凝土产业焕发新动能。
该平台2018年运营以来,贵州兴达兴厂区实现无噪音无粉尘的绿色封闭式生产,并且生产效率明显提高,交易、管理等成本有效降低,走上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并发展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工信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国家级高性能混凝土推广应用试点企业。
“以往的订单都是靠人工运算,现在有了‘砼智造’,平台自动根据客户的具体要求进行智能配化,工作人员只要按照配化数据进行生产就可以了,既方便又快捷!”倪文刚表示,企业要壮大,一定要走智能制造的路子,数字化转型是传统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除了贵州兴达兴,在贵阳贵安,还有许许多多通过大数据与工业深度融合,实现“华丽转身”的例子。贵州贵材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贵州贵材)、贵州安吉华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贵州安吉华元)也是典型例子。
贵州贵材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铝型材产品于一体的企业,主要生产各型号、各系列的铝型材产品,产品广泛用于建筑、工业、高铁、能源等领域。
2019年,为解决以人力为主导,跟不上订单结构需求变化的痛点问题,该公司开启智能化转型之路,通过数字化管理和人工智能技术,采用全新的管理模式和生产设备,生产效率大幅提升。目前已基本完成智能工厂的数字化建设。
“随着生产经营数字化管理以及生产线自动化改造,我们企业的产能从2019年1万吨提升到2022年的3.2万吨,增长220%。”贵州贵材副总经理李衍雷表示,接下来,企业还将向产业链上下游拓展,不断升级转型,力争在高附加值铝型材的产量上突破。
贵州安吉华元位于贵阳经开区,是一家集设计、制造为一体的高新技术民营企业,主要从事非标测试试验设备设计制造、数控设备维修、航空发动机叶片电火花加工。
顺应潮流,奋发前行。为了提升自身的竞争优势,贵州安吉华元坚持“数据+”,以“智造”领跑,精益求精,勇于创新。
为解决技术难题,贵州安吉华元以大数据为抓手,加紧与上海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贵州大学等高等院校及科研所合作,不断提升智能制造水平。2018年,安吉华元与上海交通大学、苏州中谷实业有限公司共同研发的高导叶片电火花微孔加工智能生产线,填补了国内电加工智能生产线的空白。
贵州兴达兴、贵州贵材、贵州安吉华元的创新发展是贵阳贵安加快推进大数据与工业深度融合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贵阳贵安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乘数效应,深入实施“千企改造”工程和“万企融合”行动,全面推动企业尤其是工业企业开展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促进大数据赋能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各环节,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工业高质量发展增添强劲动能。
一组数据成为贵阳贵安“大数据与工业深度融合成效”的有力确证——
2022年,贵阳贵安以“万企融合”和“千企改造”为抓手,加快推动数字赋能,全年共培育融合标杆项目42个、融合示范项目348个,带动690户企业开展融合。2022年,全市“两化”融合水平达到62.5,高出全省平均水平9.8,生产设备数字化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数字化生产设备联网率分别为48.7%、53.8%、78.6%、44%,均排名全省第一。
拥抱数字时代,加速“数字化”转型。新征程上,贵阳贵安将继续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做好做实“数实相融”这篇文章,充分发挥大数据先发优势,深入实施“万企融合”行动,以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主线,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加“数”前行。(记者 高艳飞 刘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