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市正在实施水网连通工程。潘希来 摄
农村供水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是助力乡村振兴、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监管体制机制,健全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运行、管理机制。我省结合自身“山高水低”“人高水低”“丰水难留”等突出矛盾,构建了规模化、企业化、标准化、信息化供水管理体系发展策略,并制定系列配套政策支持,助推农村饮水实现的转变。
建管养用一体化
思南探索城乡供水新路径
“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农村人口比例达78.09%,远超全省平均水平;水质达标率100%,全县64.75万农村人口喝上稳定、干净的自来水。”近日,思南县水务局相关负责同志亮出成绩单。按照“抓水利、补短板、惠民生、促发展”的理念,该县围绕“建得好、管得好、用得上、长受益”的目标,探索出“建管养用一体化”城乡供水新路径。
望着院里闲置的蓄水池,孙家坝镇刘家寨村上坝组村民张红艳说:“这是我10年前修建用来储水的,现在打开水龙头就有干净水,蓄水池用不上了。”稳定的供水得益于思南县规模化供水工程的建设。在距离刘家寨村不到20分钟车程的孙家坝水厂,从枹木寨水库引来的水经过处理后,沿着管网输送进孙家坝镇、凉水井镇、关中坝街道、县城新区,解决了32个村3.71万人饮水问题。
在思南县水务局内的一张“思南县大水网布置图”上,许家坝、翁溪水厂、大坝场水厂等8座大型水厂有序分布于全县各个位置,一条条输水管网如毛细血管般将其逐一连接。按照“以小带大、城乡统筹,以大并小、小小联合”的思路,该县规划“十库、八厂、七支流、两联接”的城乡供水工程总体布局,采用供水管网向周边辐射、延伸、改造、联网等措施,建立以水库为水源点、水处理厂为节点、供水管网为联结的城乡供水网络。同时,成立思南水务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进行统一管理,该公司下设5家子公司,对县域内的水厂、及城镇农村供水和污水处理等进行分块细致管理。
建好更要管好
农村供水“四化”建设加快推进
农村供水质量如何?有稳定水源,水经过标准化处理后能长期通过管网输送进千家万户,应是最佳答案。三分建,七分管,而其中的有效管护是农村供水长久运行的关键。为达成这一目标,省水利厅农村水利水电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规模化建设、企业化运营、标准化管理、信息化服务,是农村供水改革的方向。
在施秉县各乡镇赶场集市上,县水务局工作人员都会拉上横幅,通过现场讲解、分发宣传册等方式宣传《贵州省农村供水条例》。
近期,全省各地也在结合自身实际,通过部门联动、线上线下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宣传《条例》,全面提升群众对《条例》的关注度、知晓度、支持度和理解度。
7月1日,《贵州省农村供水条例》正式施行,共七章四十四条,内容包括水源和水质、管理和维护、供水和用水等,在规范农村供水管理、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供水一体化、保障农村供水安全等方面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走在全国前列。
这是我省落实“建好更要管好”理念的生动实践。为加快推进农村供水“四化”建设,我省跟进配套相关措施,合理筹划、落细落实,从资金保障、考评激励等给予支持,确保有资金、有制度、有队伍,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基础设施管护问题。
打开手机上的海创物联App,点击进入监控中心,发现小田坝上下两个高位水池水位偏低后,平塘县克度镇管水员米朝茂点了下手机屏幕上的水泵开关,远程操控抽水。米朝茂是平塘县水务公司润源供排水公司员工,每天要负责片区日常的输水管理、损毁抢修及水费收取。类似这样的基层管水员该县有88名,有效保证群众日常用水管护。
目前,平塘县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9.9%,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农村人口比例达75.87%。润源供排水公司副总经理马登俊直言,资金的保障是管护正常运行的关键。马登俊介绍,去年公司收取水费1700万元,加上政府补贴,保障了全县供水管护正常运转。
我省还将农村规模化工程建设、运行管护、水质保障等工作情况纳入市县推动高质量发展绩效评价、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进行评价,对优秀县(市、区)在资金安排上给予倾斜支持。并推行“三级包保”制度,实行县级领导包乡、乡镇领导包村、镇村干部包组机制,按照“全面覆盖、分级负责、责任到人、动态管理”原则,做到以村为单位的网格化精细管理,对边远山区、水资源短缺地区等“六类地区”,以及水源不稳定、供水区域分散等“四类工程”进行动态监测,确保农村供水有保障。
如今,在《贵州省“十四五”农村供水保障规划》《贵州省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规划》《贵州省农村供水工程标准化管理实施方案》等政策的护航下,“四化”管护模式已在全省推开。截至2023年底,全省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1.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农村人口比例达40.56%,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据了解,到2026年,我省县域供水企业管理体系将进一步建立健全,除农村居民自建自管的工程外,农村供水工程基本实现县域统一的专业化管理。(记者 向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