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地不选种,累死落个空”“千算万算,不如良种合算”……一句句朴素而直白的农谚道出一粒小小种子的重要性。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当良种与沃土相遇,丰收的希望便开始孕育。
火热的7月,经过雨水的滋润,地处乌蒙山区腹地的贵州赫章、纳雍烟区一片郁郁葱葱。这一片片绿叶子正逐步进入烤房,变成一片片“金叶子”。那片片金色,承载着当地烟农美好生活的希望。
在“山大石头多,出门就爬坡”的毕节乌蒙山区,山多得就像一棵一棵竹笋,密密麻麻地耸立着。山旮旯里夹杂的一点少得可怜的田地,是比金子还稀缺的资源。
田地有限,良种更成为关键。好种出好苗,好苗出好烟。在一代又一代烟草人的追寻与呵护下,赫章烟区和纳雍烟区分别找到了适合自身生态条件的优良品种——“韭菜坪2号”和“毕纳1号”。
贵州烟区的这两个“宝贝”,一点点改变着两个烟区的面貌。
来自自然的馈赠
韭菜坪,贵州屋脊,海拔2900.6米。
夏末秋初,紫色的韭菜花相继盛开。风吹过,花儿随风摇曳,芳香四溢。
驱车路过乌蒙山间的一个个村庄,空气中另有一种淡淡的清甜香让人沉醉,让人忍不住去寻觅这香味的源头。
打开锁扣,向上提起把手,拉开烤房的大门,一层又一层金黄的烟叶映亮了蒋明贵的脸庞,“韭菜坪2号”烟叶的香味也扑面而来。
蒋明贵。
谈起“韭菜坪2号”的选育,绕不开赫章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高级农艺师蒋明贵。
2000年前后,由于种植品种乱且杂,一年换一个品种,种出来要么品质差,要么单产低,烟农意见大,企业发展也深受影响,赫章烟叶发展一度陷入低谷。
“难道就没有一个适合赫章本地自然条件的优良品种吗?”这个问题压在每一个赫章烟草人身上。作为一名党员,作为一名烟叶基层工作者,蒋明贵一直在苦苦寻觅。
从自然变异的品种中培育新品种,是一条较为常用的选育道路。但想要从茫茫烟海中发现变异株,谈何容易。每年生产季,赫章各地的烟地里都会出现一个身影。他常常是身上一层灰,脚上满是泥,走在烟地里,东瞅瞅,西看看。他就是蒋明贵。
那时候的赫章,交通极为不便。去一些村子,“早上去时天不亮,晚上回来月上屋。”蒋明贵必须要带足一天的干粮。他每次出门都准备两双鞋子,数不清有多少次,爬着爬着山,脚上的鞋子就坏了。换一双,继续爬。
功夫不负有心人,走遍全县,蒋明贵终于寻找到了5株品相良好的变异株系。
2003年,这五株变异株被命名为“韭菜坪1号”至“韭菜坪5号”,开始试验种植。
韭菜坪是贵州最高峰,以韭菜坪命名,既表明变异株的来源,也暗含了赫章烟草人想要培育一个优良品种的决心和渴望。
“毕纳1号”的发现要稍晚一点。从纳雍县城乘车去龙场镇万家寨村,几乎都在爬坡。车窗外的山形越来越大,地形切割越来越深。在一处沟壑纵横的向阳高坡上,卢家寨组的十几户人家静静地散居着。
2004年5月,卢家寨烟农邓庭义照例来到自家的7亩烟地里进行揭膜。中途,邓庭义的手突然停住了,一株烟苗的“个子”高出了整齐划一的烟苗10多公分!
在此之前,邓庭义已种烟十多年,种过的品种少说有5、6个,个个都没办法持续种下去。看到这一独特烟株,邓庭义很是稀罕,立即将这个情况告知了烟草公司的技术员。
随着时间推移,精心呵护下的烟株长势越来越好。经过技术员确认,这是一株变异株。纳雍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采得变异株的种子,取“毕节市纳雍县第一个烤烟自育品种”之意,“毕纳1号”进入试验种植阶段。
生孩子需要怀胎十月,培育一个品种却需要十年磨一剑。
找到变异株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经过两年试验种植,待变异株性状稳定下来,接下来还要进行区域种植试验、省内种植试验,此后,经过农艺评审、工业评审,再通过全国烟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后,品种才算获得正式“身份证”,可以大规模推广种植。这个过程,至少十年。
两年试验种植过程中,蒋明贵与同事几乎每天都要到试验田里走一圈,仔细观察每一株烤烟,拿着尺子一片片烟叶测量,确保选出最优良的种子。最终,“韭菜坪2号”脱颖而出,进入后续的培育环节。
“最怕恶劣天气,一见变天就赶紧往地里跑,要想方设法保住这些‘宝贝’。”蒋明贵说。
有一天中午,冰雹突袭。正在烟站上班的蒋明贵撒腿就往试验田跑。摔倒了,脚崴了,头被冰雹打出了血,爬起来继续跑,幸好,冰雹没有落到试验田里。
或许是“天道酬勤”,进入评审环节的两个品种一帆风顺,分别于2014年和2015年通过全国烟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99%的变异株会在试验种植过程中沦为平凡,而这两个品种,成为了那不可多得的1%。贵州烟叶史上一个新的篇章就此掀开。
精心打磨的“美玉”
品种审定,两个品种只能算“养在深闺人初识”。
如何打造一个既让烟农喜欢种,又被市场认可用的品种?关键在品质。
“韭菜坪2号”和“毕纳1号”“出生”时都有各自的“欢喜”与“烦恼”。
于烟农而言,两个品种单产都比较高,亩产效益较高;于卷烟工业企业而言,两个品种的清甜香特色突出,香气量足,内在化学成分含量适宜,整体协调性较好。
但是,两个品种在推广时各自遇到不同的困难。
推广初期,“韭菜坪2号”烟叶常出现焦尖焦边现象。根据常理推断,原因是缺钾。赫章县局(分公司)质量总检刘涛介绍,大家首先想到的是补钾,在肥料中增加钾的含量。但效果并不明显。
看到“自己的孩子”生病,蒋明贵心里格外难过。赫章烟地里,从此又多了一个戴着草帽,看似在烟地边发呆的人。那是蒋明贵下乡时蹲在烟地边观察烟叶生长情况,试图找到焦尖焦边现象的成因。
经过长期蹲守,蒋明贵发现,“韭菜坪2号”一开始“蹿个儿”,就容易出现焦尖焦边现象。在毕节市烟草专卖局(公司)技术中心的指导下,蒋明贵提出,“韭菜坪2号”属于抗旱不早花品种,6月下旬至7月中旬有一个生长爆发期,这个阶段根系吸收钾肥供应不足,出现生理性缺钾。
找到了原因,办法就容易确定了。在旺长期增施钾肥,焦尖焦边问题得到较好解决。
“毕纳1号”也有自己的“烦恼”。秋后,如果秋雨过多,“毕纳1号”烟叶的上部叶就容易烤坏,品质降低。
纳雍县局(分公司)组织了5人团队,攻克难题。“上部叶的烘烤时间只有十多天,必须抓住这个‘时间窗口’。”团队负责人、烟叶管理股股长刘登祥介绍,他们5人每人负责一个区域,开展烘烤研究。
刘登祥。
试验新的烘烤方法,很多烟农不敢冒险尝试。“烤坏了我们赔。”结果,真的出现了烤坏的情况,团队赔给烟农7000多元。
烘烤时,每隔20、30分钟,刘登祥就来到观察窗口,打开手电筒,瞪大眼睛,观察烟叶的变化。晚上,他在烤房边坐着睡,不敢躺着睡,怕睡过头。每年烘烤期间,他的眼里就布满血丝。
整宿整宿地睡不好觉,对团队的体力和精力都带来极大考验。
从2018年开始研究,2022年烤季开始前,纳雍县局(分公司)终于明确上部特殊烟叶烘烤技术——“高温熏蒸变黄、低温低湿定色”,解决了“毕纳1号”上部叶烘烤难题。
生产技术的改良无法一蹴而就。作为毕节市局(公司)技术中心负责人,罗贞宝总觉得时间不够用。“一年只有一次试验机会,等到烟叶长成发现不合适,只有等到下年再来改。”
为了提高烟叶改良技术的成功率,他带领烟叶技术人员在背后下足了功夫。
在技术中心实验室,摆满了数不清的瓶瓶罐罐和烟叶样本。到一片烟地,取一些土壤;见一片烟田,取一点样本。在实验室里分析样本,技术人员常一坐十多个小时,身边厚厚一摞数据记录表就是他们的成果;有时,他们又几天不到实验室,天天泡在烟田里,穿着布鞋,戴着草帽,满手黑色烟油,像一个个劳作多年的烟农。
烟叶技术人员就像雕工一样,将“韭菜坪2号”和“毕纳1号”两块璞玉逐渐打造成两块美玉。
工商合作的典范
如今,“韭菜坪2号”年产10万担,全部供给湖南中烟,成为“和天下”品牌配方中的主料烟叶,对品牌香气质量起到重要支撑作用;“毕纳1号”年产7万担,全部供给山东中烟,“泰山”品牌30个在销品规都在使用。
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历经坎坷。
2008年以前,湖南中烟在毕节烟区主要调运产自威宁县的烟叶。2008年,出于品牌发展需要,湖南中烟对清甜香烟叶的需求增加,由于威宁烟叶产量受限,在毕节市局(公司)的建议下,湖南中烟开始在与威宁相邻的赫章烟区建设基地单元。“韭菜坪2号”从此进入湖南中烟的视野。
“韭菜坪2号”突出的清甜香气让湖南中烟爱不释手,但它出叶率低、含梗率高等问题也让湖南中烟头痛不已。
工业企业的反应让毕节市局(公司)有些犹豫。到底是继续支持“韭菜坪2号”发展,还是改种常见的其他品种?
“不能换,品种有问题我们想办法改良品种。”经过一番争论,对培育本地特色品种的渴望让毕节市局(公司)内部达成共识。
底气同样来自湖南中烟的支持。虽然不断反馈“韭菜坪2号”的问题,但赫章烟区每年种出来的“韭菜坪2号”烟叶,湖南中烟全部调走,一片都不留。
彼时,发现“韭菜坪2号”优良风格特色的湖南中烟技术中心,一方面不断给产区提意见,期待协同产区通过改良生产技术,弥补品种缺陷,另一方面也在加大研究力度,力求用技术手段用好“韭菜坪2号”,更好地发挥它的优势。
“用好特色烟叶,既考验我们的技术能力,也为品牌增光添彩,大家相互成就,共同成长。”湖南中烟技术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
随着“韭菜坪2号”通过行业评审,在赫章全面推广种植,湖南中烟加大技术支持力度,每年投入2100万元,一方面完善赫章烟区基础设施,并反哺烟农,开展技术培训等,另一方面与毕节市局(公司)联合开展研究,不断完善生产技术方案,解决“韭菜坪2号”存在的杂气、出叶率低等问题。
在工商双方共同努力下,“韭菜坪2号”上等烟比例多年来保持在80%以上,形成高质量发展良好态势。
“毕纳1号”大规模推广种植时,正碰上全国烟叶生产限产压库的大形势,一度颇受挫折。
2019年,山东中烟准备在纳雍建立基地单元,一开始提出要种其他品种。
纳雍县局(分公司)立即登门造访,送上“毕纳1号”烟叶供其分析。经过深入研究,山东中烟技术中心认为“毕纳1号”内在化学成分协调,品质优良,其风格特色在“泰山”品牌中十分适用。但由于种植技术问题,整体表现有待改进。
“给我们三年时间,一定种出符合你们需求的烟叶。”纳雍县局(分公司)提出。
话好讲,该如何做呢?当时,由于错误理解中棵烟概念,“毕纳1号”在种植过程中叶片越种越小,油分不足,产量也下降了。
刘登祥登门拜访邓庭义,请教过去的种植方式。又拜访了不少老领导、老烟农,向大家“取经”。
增施有机肥!最终,纳雍县局(分公司)找到了最优路径。从2020年开始,他们通过大规模施用有机肥的方式,改良“毕纳1号”的品质,结合当地养牛产业,变牛粪为有机肥,每亩烟地每年施用300公斤,烟叶品质年年提升,让山东中烟连连竖大拇指。
2019年以来,毕节市局(公司)在赫章、纳雍烟区推行定制化生产,以品牌需求为导向,深化与湖南中烟、山东中烟的合作,进一步按品牌需求改良品种,改进种植技术,提升供给质量。
品质提升了,毕节市局(公司)迎来了“幸福的烦恼”,订单变多了,产量跟不上。今年,毕节市局(公司)选取纳雍县、织金县、七星关区三地交界处,准备建设金龙湖基地单元,生产“毕纳1号”烟叶,专供广东中烟。
从“无人问津”到“人人抢用”,“韭菜坪2号”和“毕纳1号”终于在市场上站稳脚跟。
致富烟农的摇钱树
用烟海来称呼赫章县可乐乡的烟地,一点都不夸张。从山脚到山顶,目光所及之处,全是绿油油的烟叶。
坐上黄启贵的奔驰汽车,沿着宽阔的产业大道,他带笔者走进了烟叶的海洋。
黄启贵是可乐乡银光村的烟农,今年种了45亩烟叶。在他的精心管理下,他家的烤烟每亩产值超过6000元,年纯收入15、16万元。
“买这车贷款了吗?”笔者好奇地问他。
“没贷,咱农村人,欠钱总觉得不舒坦。”黄启贵说。指着沿路的一些小洋房,黄启贵对笔者说:“烤烟机耕路,烟农小别墅。我们这家家都开轿车、住洋房。”
可乐乡烟农真的靠烟致富了,连当地乡干部都这样感叹。
任谁也难以想到,10多年前,这里的农村却是另一番光景。曾经有多穷?“纳威赫、去不得”“去到纳赫威,煮熟鸡会飞。”这一句俗语充分说明了穷的程度。“以前,毕节纳雍、赫章、威宁,都是有名的穷地方,有些姑娘已经嫁过来了,一看太穷,又走了。”黄启贵解释说。
虽然种烟的历史比较久,但受品种和自然生态之困,过去可乐烟农的收入并不高,舍不得丢,又赚不到钱。
变化源自“韭菜坪2号”的推广,“韭菜坪2号”这个株系,取自赫章财神镇。天上没有财神,这个品种却真正成为赫章烟农的“财神”。
坐着黄启贵的车进到银光村,笔者看到一幅美丽乡村的现实图景。家家户户住着楼房,门前停着各式各样的小汽车,农用车辆更是普遍。街道上干干净净,人们的脸上虽然被太阳晒得黝黑,那爽朗的笑容却真实透露着他们的幸福。
由于种烟效益突出,在全国各烟区烟农数量不断萎缩的背景下,赫章1800多户烟农一直保持稳定,少有烟农主动退出。
烟农赚了钱,除了买车、建房,个个都重视子女的教育。纳雍县龙场镇跑马村烟农贺万全家里有5个孩子,靠着种烟,他有能力供养5个孩子全部上了大学,成了十里八村的榜样。
“我现在就认‘毕纳1号’,喊我换别的我坚决不换。”贺万全说。
肩负烟农的希望,贵州烟草人没有固步自封,在改良品种的道路上,他们继续一路坚定前行。
今年,贵州省局(公司)提出推动贵州烟叶由质量向品质转型、由品质向品牌转型、由满足市场向引领市场转型的战略目标,并将品种选育纳入“四大专项攻关”之一,着力解决烟叶品种缺乏“自主芯片”的突出问题。全省烟叶科研工作者甩开膀子,努力选育出更多契合各地生态的优良品种,为烟农增收,为卷烟工业企业供给更高品质的原料。
刘登祥带笔者来到纳雍县局(分公司)的“秘密基地”。在那个小院里,除了现有的“毕纳1号”烟叶,还种了“毕纳1号”的变异株,以及用这两个株系分别为父本、母本培育出的新的烟叶株系。
“‘毕纳1号’开了个好头,我们希望培育出更优质的2号、3号……”(吴清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