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茶叶多加工成饼茶。饮用时,加调味品烹煮汤饮。随着茶事的兴旺和贡茶的出现,加速了茶叶栽培和加工技术的发展,涌现出了许多名茶,品饮之法也有较大改进。为改善茶叶苦涩味,饮用时开始加入薄荷、盐、红枣调味。此外,开始使用专门的烹茶器具,饮茶的方式也发生了显著变化,由之前的粗放式转为细煎慢品式。
隋唐时期高雅奢华的茶文化和兴盛至极的团饼茶制作工艺,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对六盘水民族民间制茶工艺的发展和传承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今盘州市竹海镇彝族茶农仍沿用传承了千年的唐代团饼茶制作工艺,他们将茶炒揉后,捏成团饼状,用棕叶包裹挂于灶上炕干,叫“苦荼”,盘州市竹海镇彝族茶农则称茶为“爬拖”。
与此同时,驿馆的建设也助推了六盘水茶文化的发展。在古代,驿馆类似现在的招待所或宾馆,供传递公文以及往来官员下榻。驿馆的高效运作,不仅能够确保信息及时准确地传达,还是战争胜利的重要保障。
唐代驿馆系统非常发达,数量众多。由于驿道支线不断增加,朝廷对驿馆支出巨大,为保证政令畅通,预算经费由各当地土官土府支出,并任命土官为驿将或捉驿(“捉”即掌握、主持之意),负责对驿丁的管理、馆舍的修缮、接待和通信。而管理驿馆的土官们,利用驿馆与过往官员、来往客商社会交往之便从事茶贸交流活动。驿道成为本土通往外界进行盐茶交易的快速通道。当时驿馆既是朝廷各类信息传递和换马之处,也成了其他商品交流和茶叶贸易的“中转站”,相当于现在的物流中心、快递中心。境内设置为“十里一塘,百里一站”,称之为塘兵驿站(驿馆)。在通往云南的主驿道上,市境内设有安乐塘、青菜塘、本城塘、半坡塘、毛口驿等,传递信息者及过往官员,可以在这里喝茶歇息,换马赶路。
普安州文庙“文武官员到此卸马下轿”碑坊。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