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贵州频道
贵州频道 返回首页
>>信息展播>>正文

凉都水城春的故事(九)丨彝族“三道茶”是龙天佑的原创

2022-01-24 16:03:38  来源: 六盘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龙天佑,彝族世袭土司,生于清顺治元年(1644年)。殁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是六盘水广为人知的茶人。

  据今保基乡当地人讲,龙天佑家来到簸箕营,由于远离州城和驿道,偏僻闭塞,交通不便。龙天佑就在自己管辖之地建“专业村”,根据各地的不同特点,也就是现在的“一村一品”“一品一特”,组建“养马寨”“养牛冲”“养猪冲”“菜子冲”等。除此之外,龙天佑还从云南引进茶种,在簸箕营种植大量茶树,并从云南请来了师傅指导种茶、采摘茶叶和加工制茶。茶叶不但满足了当地需求,制作后的干茶叶还出售外地,以解决所养兵丁和当地住户经济开支。

  在保基,簸箕营原张家和王家家族与龙天佑家族(当地老百姓称为“官家”)从历史上的清代直至民国末年都有往来。龙宇霈(龙天佑的第九代孙)在民国当乡长时,每到过年,要把簸箕营有名望的一些人通知到他家吃饭。当时王家寨张正清(曾当过保长,后孙女成了龙宇霈的长媳)和王子清有幸参加。龙天佑家喝茶的礼节是很多的。客人进家上坐后,家奴(一般是年轻的姑娘,也称“侍者”)先用茶壶把水烧开备用,然后用精致的茶匙从贮藏罐里将茶叶取出放入泡壶中,将备用的开水倒入泡壶中冲泡,茶叶在壶中浸泡一会儿后茶香四溢。这时将泡好的茶水倒入茶杯中,不能倒满,只能倒七八分,俗话说“酒满敬人,茶满欺人”。然后才用茶盘分别将茶水端到各位客人面前的茶几或餐桌上,而客人这时不能马上喝,而是让茶水稍微冷却后再喝。喝茶时也不能一饮而尽或两三口喝光,要边说话边喝,一小口一小口的品尝,并享受着茶叶的美味和闲情逸致的交谈所带来的快乐。待客人的茶水喝到只剩二三分时,给客人斟上茶水,叫“敬二道茶”,待三道茶敬完后,“侍者”离开。这就是“敬三道茶”的茶礼。龙天佑可谓是保基茶文化的“鼻祖”。

  当代,随着六盘水茶产业的发展,各界致力于推动茶产业发展,不断探索创新制茶工艺、极度关心茶文化保护和全力推动茶文化传播的茶人不断涌现。

  出生于浙江的柳荣祥毕业后分配到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工作,从事茶叶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工作。在1997年6月至1999年7月到贵州省六盘水市挂职,任市长助理。在六盘水挂职期间,着重在培育和发展茶叶产业、农业综合开发以及发展绿色产业和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等方面开展工作,在推动凉都茶产业实现转折性发展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短短的6年时间,六枝特区茶叶种植面积从原来的4 万亩存量骤然发展到如今新建的10万亩,六枝茶产业在规模化发展道路上仅用6年时间实现了历史性飞跃。

  从种植、加工到销售,再到品牌打造,打铁关翠芽的成名,离不开一名“关隘上的茶人”——张双文。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打铁关人,张双文于1982年进军营当兵,1986年退伍。回到老家后,他开过小煤窑,当过村干部。1991年年底,依托打铁关深厚的茶历史文化和打铁关良好的自然地理优势,组织村里召开动员会,发动当地群众发展茶叶种植。1992年,张双文开始正式种植茶叶。随着茶叶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张,为了专职发展茶叶,张双文于2012年辞去村干部职务,从2013年起专职发展茶叶。经过多年的不断发展,双文合作社已形成集茶叶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茶叶产业,并创立了“打铁关翠芽”品牌。产品远销河南、浙江、福建等地。

标准化茶叶加工厂。

  江山代有才人出,六盘水涌现出了许多“茶人”,有巾帼不让须眉的“茶界女超人”叶芳;将革命传统精神融入茶叶的陈朝华;放弃“铁饭碗”,投入茶事业的陈永朝……无数前辈筚路蓝缕、砥砺前行,六盘水茶业蓬勃发展。

  相关链接

  凉都水城春的故事(一)丨溯源凉都茶事:比《茶经》还早400年

  凉都水城春的故事(二)丨盘州彝族“爬拖”,隋唐就有了

  凉都水城春的故事(三)丨宋朝茶文化风靡,凉都也不例外

  凉都水城春的故事(四)丨凉都“茶话会”,原来是“马头”专属

  凉都水城春的故事(五)丨凉都“贡茶”,起于明朝

  凉都水城春的故事(六)丨古茶树,看“木城”的

  凉都水城春的故事(七)丨启“茶科研”先河,是郎岱人干的

  凉都水城春的故事(八)丨转型发展路上,凉都茶产业迎春天

  凉都水城春的故事(九)丨彝族“三道茶”是龙天佑的原创

  凉都水城春的故事(十)丨“煤都”出好茶,有据可循

[责任编辑: 刘昌馀]

相关阅读

0100701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281666